为何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何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天道酬勤。朱耀宗年方十八,便连中三元,在殿试中更是一鸣惊人,夺得状元之首。明代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朱耀宗文采斐然,口齿伶俐,深得当时皇帝赏识,不仅授以翰林学士的高位,还赐婚公主,将其招为驸马,堪称一时风头无两。

得中状元,官居京师,朱耀宗不忘故乡母亲,特地上奏皇帝,请求为其母建一座贞节牌坊,以彰显她多年守节、孤身抚子的德行。皇帝闻之,大加赞许,御笔亲批准许建坊,并赐匾表彰。朱耀宗携诏书衣锦还乡,满心欢喜,打算亲手为母亲完成这份荣耀。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朱耀宗将皇帝旨意告知母亲时,朱母却神色黯然,迟迟不语,随即婉言谢绝了建坊之举。朱耀宗惊愕不已,追问其因。朱母沉默片刻,才缓缓开口,道出一个朱耀宗从未料及的真相。

原来,在朱耀宗进京赶考的数年间,张秀才的妻子因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张秀才,与同样守寡多年的朱母,因长年相识,加之朱耀宗离家,常有往来,渐渐生出情愫。两人互为依靠,彼此欣赏,虽未明言,却已有相伴终老之意。朱母本打算待儿子衣锦还乡时,再向他坦白此事。

这一番话如同晴天霹雳,击在朱耀宗心头。他此刻进退两难:一方面,他已将母亲守寡多年之事上奏皇帝,若被追究欺君之罪,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株连九族;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母亲辛劳一生,如今年过半百,终于遇到一位愿意相伴的知己,若是硬生生拆散,只怕有违人情天理。

朱耀宗愁眉不展,母亲则神色平静地说:“此事也非我一人所能决断,不如就看天意。”她走到院中,将一件刚洗净的裙子挂在绳上,说道:“若今日天晴,日落前裙子晒干,我便应下你的建坊之请,与张秀才断绝来往。若天不作美,裙子未干,那便是天意不可违。”

此时正值初夏,天光明媚,万里无云。朱耀宗心中暗喜,自觉此事已有定论。可谁知,到了午后,乌云突起,雷声大作,风卷黑云而来,紧接着便是瓢泼大雨,一连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裙子不仅未干,反倒被淋得湿透。

朱耀宗怔怔地站在院中,看着飘雨中的裙角发愣。他明白,这一切已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面对事实,他只能收起御旨,将事情如实上报朝廷。

令人意外的是,皇帝听闻此事后,并未动怒,反而赞许朱母与张秀才是“佳偶天成”。他安慰朱耀宗道:“母有再嫁之心,非你之过。忠孝难全,情理为先,顺其自然可也。”一番话既解了朱耀宗的心结,也让此事在乡里传为佳话。

从此,这桩旧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便将这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作为一句俗语,用以形容某些无法强求、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天若要下雨,人岂能挡?娘若要改嫁,又岂是儿子所能左右的?

这则故事,既体现了古人对天命的顺从,也折射出人情伦理的复杂。古代社会重视贞节牌坊,是因为儒家文化强调“守节为德”。但在生活的真实层面,孤寡之人也需要情感依托。朱母和张秀才的结合,是人性中的温暖和坚韧,在冷峻的礼教中格外动人。

至于这句俗语本身的用法,也有另一种解释。有学者考证指出,“娘”在古汉语中并不专指母亲,也可用作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在《玉篇·女部》中,对“娘”的解释是:“娘,少女之号。”例如,唐代诗人晁采在《子夜歌·其六》中写道:“寄语闺中娘,颜色不常好。”这里的“娘”指的正是年轻女子、姑娘的意思。

而古时候,人们通常用“孃(niáng)”字来指代母亲,只是后来“娘”字逐渐取代了“孃”字,成为了母亲的普遍称谓。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便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轻貌美的女孩们,终究是要嫁人的,这就像天要下雨一样,是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

若从这一角度理解,“娘要嫁人”不过是女儿大了要出嫁,与“天要下雨”一样,皆属自然之事,旁人无法阻拦。不论哪种解释,都是人们对命运、情感、伦理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朴素表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