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喜爱鸭子?与甲谐音 送鸭祝人名列三甲

古人为何喜爱鸭子?与甲谐音 送鸭祝人名列三甲

清代 铜胎掐丝珐琅 凫形提梁壶。

宋 《乳鸭图》。

磁州窑鹰逐鸭纹瓷枕。

鸭纹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一直是一种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古代的鸭尊,或有劝人不要沉湎于饮酒之意。自科举制度产生后,因“鸭”与“甲”谐音,鸭纹便成为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象征。

乾隆瓷仿生鸭拍出300多万天价

在去年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乾隆时期烧制的瓷仿生鸭,从30万元起拍,最终以368万元成交,创瓷鸭拍卖价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最贵的“鸭子”。

这只“鸭子”的身价之所以如此之高,与它的来历有关。据记载,乾隆六年,唐英曾进贡三对瓷鸭给乾隆。唐英制作的仿生鸭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达到了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存世量极少,而这件拍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只仿生鸭一模一样,因此引起了高度关注。除“物以稀为贵”、“物以精为贵”的因素外,这只“鸭子”的文化内涵也为它增值不少。人们认为,唐英制作仿生鸭进贡给乾隆帝必有吉祥寓意,“鸭”与“甲”谐音,故“鸭”寓意科举之“甲”,唐英进贡仿生鸭的用意,也许是祝福皇帝前程远大,学业有成。

隋唐科举以后

鸭才象征“三甲”

“鸭”象征科举之“甲”是毫无疑问的,但唐英进贡仿生鸭的用意未必如上述所言。乾隆25岁登基,至乾隆六年已年过30,早过了求学阶段,况且已做了皇帝,其精力都集中在治国理政上,而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当然也是乾隆最关注的国家大事之一。因此,唐英献“鸭”,并非为了祝福乾隆本人前程如何远大,学业如何有成,而是祝愿朝廷通过开科取士,将天下英才“一网打尽”。

以“鸭”象征科甲,具体的寓意还要细分。古代科举考试之“甲”,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统称进士。到了元、明、清时期,“一甲”录取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因此,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是祝愿他人高中状元,而其他的鸭纹,只是祝愿他人在科举考试中进入“三甲”,当然这也是很美好的祝愿了。

科举制度是隋代才开始出现的,因此鸭与科举考试的关联,也是隋代以后才产生的。在此之前,鸭的文化内涵完全与考试无关。鸭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之一,有野鸭和家鸭之分,家鸭由野鸭驯化而来。古人称野鸭为“凫”,称家鸭为“舒凫”或“鹜”。早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中,就出现了鸭的艺术形象。如1987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件商代晚期的玉鸭,这件玉鸭的玉料为乳白色,作者以极为简练的几根弧线,就勾勒出一只丰满可爱的鸭子形象。整件作品除用阴刻手法表现出鸭子的眼、翅和足形外,别无装饰,但已将鸭子瞬间的形态捕捉下来,生动而有趣。

鸭形香熏很流行 唐宋诗人纷诵吟

1955年,在辽宁省凌源市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鸭尊,这件鸭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形象颇为生动。也有人称这件器物为凫尊。尊为酒器,商周青铜酒尊常做成动物的样子,凫尊是比较常见的器型。对凫尊的造型设计,历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有特殊含义。如《西清古鉴》就认为:“凫之为物,出入于水而不溺。……饮酒者敬能以礼自防,岂有沉湎败德之患乎?凫尊之设,其意如此。”此类凫尊或鸭尊,在古代既有用青铜制作的,也有用陶瓷制作的,如邯郸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素面陶鸭尊。此外,古人认为鸭还有如期守信的美德,如《采兰杂记》称:“鸟之孵卵皆如期,不失信。……鸡二十日而化,鹜三十日而化,皆如期也。”

战国以后的鸭型器,多做成香盒或香薰状。最早的鸭形香盒出土于曾侯乙墓,此后从汉代至明清时期,鸭形香薰一直是非常流行的器型。而各个时期的鸭形香薰,既有瓷质和铜质,还有木质,种类繁多,形态则大同小异。人们称鸭形香薰为“宝鸭”、“香鸭”、“金鸭”、“银鸭”、“金凫”、“鸭炉”等。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咏鸭形香薰的名句,如唐代诗人戴叔伦的“金鸭香销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李商隐的“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陆游的“水冷砚蟾初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等。这些诗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鸭形香薰在古代生活中的大量存在。

宋以后鸭纹成为瓷器的典型装饰

宋代以后,画家们也纷纷参与了描绘鸭子的行列,并赋予了鸭子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乳鸭图》,图中绘一黄毛未褪的乳鸭和一丛花草,笔法工细,层次分明,显示出作者极高的写实功夫。据说宋代名僧惠崇曾绘有《鸭戏图》和《飞雁图》,苏东坡后来见到这两幅画,为其题诗,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这一名句,不仅使鸭子戏水成为春天到来的象征,还成为后世画家争相描绘的吉祥题材。

自宋代以后,鸭纹成为瓷器的一种典型装饰纹样。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多以此为装饰题材,画面上的鸭子多成双成对,或两只,或四只,游戏于水上或莲草之间,同时还有荷莲间三鸭嬉戏的。定窑瓷器的鸭纹多出现在器壁上,作三组鸭莲纹构图,器心则配饰荷叶莲花纹。磁州窑的鸭纹则多出现在瓷枕的装饰上,有老鹰逐鸭、竹林双鸭、莲池游鸭、珍珠地莲鸭等纹样,其中以老鹰逐鸭纹最为生动精彩,画面上一只老黑鹰飞扑而下,一正在水里游戏的鸭子见状仓皇逃窜,只见它舞动双翅,水花四溅,画面上芦苇摇曳弯曲,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气氛。耀州窑瓷器上的鸭纹,多为浮游在池塘上的小鸭,常与鸳鸯、水草等组合,形象生动可爱。

金代瓷器上的鸭纹多为二方连续式构图,图案严谨工整。元、明、清时期的鸭纹则比较疏朗,多为芦鸭纹,寓科举之“甲”。图案中之“芦”与“胪”谐音,寓“传胪”之意,“传胪”为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因此芦鸭纹也是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广州日报;文/图 钟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