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傣族簡介,地理分布,歷史發展,社會文化,舞蹈類別,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

傣族舞蹈:傣族簡介,地理分布,歷史發展,社會文化,舞蹈類別,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術性舞蹈等類別,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

基本介紹

中文名:傣族舞蹈外文名:The dai dance地區:雲南特點:動作優雅分屬:民間舞蹈代表:孔雀舞

傣族簡介,地理分布,歷史發展,社會文化,舞蹈類別,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武術性,其他,舞蹈特點,練習方法,舞蹈動作,表演形式,

傣族簡介地理分布傣族主要聚居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於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傣族舞蹈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歷史發展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朝把傣族先民稱作"哀牢"或“撣”;唐以後稱傣族先民為“烏蠻”、“白蠻”、“白衣”等;宋以後稱傣族先民為“金齒”、“白衣”;元以後稱傣族先民為“金齒”、“白夷”、“百夷”、“僰夷”等;清朝則稱傣族為“擺衣”;民國稱傣族為“泰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定名為“傣族”。社會文化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傣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傣歷新年俗稱“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曆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採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曆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夥,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曆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後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在多民族雜居區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舞蹈類別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儘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淨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歷史悠久,,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寧元年(120),傣族先民撣人的首領曾向東漢皇帝奉獻過大規模的樂舞、雜技。這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當地就有了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藝術。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類。自娛性自娛性街舞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1.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傣族舞蹈2.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鬥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表演性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孔雀舞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隻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祭祀性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民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弔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夥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武術性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其他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3、斗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舞蹈特點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矯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練習方法傣族舞優美、輕盈、樸實、矯健,感情內在含蓄:跳舞時下半身多成半蹲狀態,身體、手臂、下肢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造型。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另外,重拍向下均勻顫動也形成其特有的韻律特徵和節奏特徵。除了人們熟知的孔雀舞,傣族舞還有象腳鼓舞、長甲舞、蠟條舞、魚舞等。1.傣族舞手式與基本位置:手式、掌式、掌式攤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領腕、掌式側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魚舞手式、準備手、抓式手2.手位: 一位手(前旁後側)、里二位手、大小二位手、三位手、大三位手、側三位手、四位手、大四位手、五位手、小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小七位手、斜七位手、一七位手、小一三位手、一三位手、一二位手、八位手3. 腳位:正步、丁字步、小之字步、大之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小踏步、大踏步、中踏步4.動律元素:起伏動律、脆動律、顫動律、5.頭與眼睛:頭眼脆動律、頭眼順倒、頭眼逆倒、卷身逆倒6.步伐練習:正步起伏步、丁字起伏步、前點起伏步、後點起伏步、旁點起伏步7.手位練習:二位領腕、三位領腕、七位推按掌、四位領腕推拉手、一七位按掌、五位領腕、二位托按肘、小二位交叉按掌、七位打開成一三位領腕、五位推手8.肩部練習:繞肩、柔肩、抖肩、雙聳肩、單聳肩

9.孔雀飛練習:下穿手、前後劃圓手、二位翻蓋手、七位脆動律翻蓋手、孔雀飛手10.小跳練習:掖腿立跳、旁點步小跳與交換、前曲腿蹭跳、頓錯步後曲腿小跳、前點步小跳、下穿四位飛翔手旁點小跳、交叉跺步轉、錯步七位嘴式推掌、跺步前勾點小跳、蹭跺步後曲腿11.手位與步伐練習:平行步推拉手、抬後曲腿四位領腕手、旁勾點步一七位推拉手、雙晃三位望月手前點步、前點步碾轉、前勾點步二位揉手 。舞蹈動作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傾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要緩慢,和下垂時一樣。2、旁邊起伏:下沉的時候出右胯,雙膝向下彎,左膝叉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胯,右腳點地向左腿壓,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時候上身不能前傾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3、腳部的正步起伏: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動作,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一定要垂直向後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乾淨,還要配合呼吸;當腿向後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胯,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徵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繫上用彩紙或彩綢紮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孔雀的林間漫步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這種孔雀舞藉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許多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雙人孔雀舞》在蘇聯莫斯科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銀質獎。同年由中央歌”團金明編導的,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孔雀舞》,對原民間舞作了新的創作和發展,以浪漫的色彩和寫意的表情升華了作品主題,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金質獎。美麗的孔雀已廣泛成為舞蹈藝術家創作舞蹈的素材,女子參加表演占據了主要地位,舞台上湧現出優秀的演員和劇團。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孔雀舞,以深厚的藝術造‘”和優美多姿的舞技,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被譽為“傣家的金孔雀”。到了80年代,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表演的獨舞《雀之靈》以出神人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的桂冠。美麗的孔雀,使藝術的舞台更加絢麗多姿。傣族舞蹈傣族除了喜愛表現孔雀外,另一喜愛表現的題材是水。傣族諺語:大象跟著森林走,傣族家尾著清水走。傣族先民自古以來就是臨水而居的民族。從經濟上看,傣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辛勤的水田勞作更加深了人民對水的感情。從傣族民族的文化風情、傳說故事來看,都多與水緊緊相關。在他們看來,瀾滄江是雷鳴的瀑布,傣家之所以會唱歌,是因為一個姑娘從山泉滴水的聲音中得到啟示,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所以他們一生下來就要受到水的洗禮,人死去人棺前也還是要受水的洗禮。每年傣族都以過潑水節,來紀念那犧牲自己殺死魔王而造福百姓的姑娘。水是他們物質生活必需品,同時又是他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舞蹈中也非常喜愛表現這一題材。80年代由傣家刀美蘭表演的舞蹈《水》充分體現這一點。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間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語意為“圍著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時間地點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參加,是民族風格濃郁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舞者圍著象腳鼓和錯鑼屈膝半蹲並均勻顫動,以手部的轉腕動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和“一順邊”。男子舞蹈時還有較大幅度的俯仰、轉身和划動手臂動作。由民眾舞蹈工作者加以規範的“新嘎光”,在德宏地區普遍展開。新嘎光不強調顫動,步法為錯步或點步,舞姿活潑、歡快、瀟灑自如,深受民眾喜愛。

相關詞條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術性舞蹈等類別,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

孔雀舞(傣族傳統表演性舞蹈)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

傣族舞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

傣族孔雀舞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

傘舞(傣族舞蹈)傣族傳統舞蹈之一,每當傣族潑水節、上新房等喜慶日子來臨時,傣家人都要跳起傘舞...... (傣族舞蹈)編輯 鎖定 傣族傳統舞蹈之一,每當傣族潑水節、上新房等喜慶日子...

傣族民間舞蹈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

傣族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視孔雀、...

傣族舞蹈教程《傣族舞蹈教程》是2004年12月1日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岳亞明,黃自新。...

傣族音樂傣族(Dai Nation),自稱發音介於“dǎi”與“tài”之間、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

傣族象腳鼓舞傣族象腳鼓的來源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相傳在遠古時候的勐遮地區是一個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可湖畔卻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後來一位傣族武士帶...

傣族潑水節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

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傳統土風舞通常稱為傳統舞,系源自於各地的...

哈尼族民間舞蹈哈尼族歷史悠久、支系很多,在不少民歌中都帶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此外有邊歌邊舞的自娛性舞蹈《羅索》、《得波措》和民間《扭鼓舞》、表演性的《棕扇舞》等。...

邵多麗舞蹈《邵多麗》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曼妙的舞姿、優美的旋律,把觀眾帶入傣族的神秘文化中。“邵多麗”是傣族人對已成年尚未婚嫁的少女,一般指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

刀美蘭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幼年深受傣族傳統舞蹈的薰陶,1954年進入西雙版納自治州民族文工隊。1959年調入雲南省歌舞團任舞蹈演員,被評選為雲南省勞動模範。1986年當選為中國舞蹈...

民族舞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

大鵬鳥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裡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其特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表演...

象腳鼓舞象腳鼓舞流傳於中國雲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

民族民間舞民族民間舞(CAAD)中國民族民間舞專業學制為9年18個學期,以學習中國各民族風格舞蹈內容為主,在傳統舞蹈訓練體系中提煉出自然快樂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趨向...

王章傑240斤18歲男孩王章傑痴迷女性舞蹈頻獲獎,曾為蕭亞軒伴舞。...... 易小迪說,“現在,他會的舞越來越多,現代舞蹈、古典舞蹈、傣族舞蹈,他都能很熟練地演繹和表現。柔...

熱門詞條

大頭仔

別闖陰陽界

學園漫步

slideshare

痞子英雄首部曲

松柏長青

乖乖牌

棉被

緬甸國旗

PF

音效驅動程式

元旦

謀斷九州

寧夏夜市

Token

投影儀

留園社區

藍潔瑛

七步詩

隱適美

路怒族

地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百度網站

溫柔的慈悲

教師

克里斯·凱爾

相关推荐

免费儿童数学app排行榜
365账号被限制什么原因

免费儿童数学app排行榜

08-09 👁️ 7557
2014巴西世界杯希腊新闻
365账号被限制什么原因

2014巴西世界杯希腊新闻

08-14 👁️ 9347